2017-12-3 17:17 /
废土洛可可:文学角度解读《少女终末旅行》
作者:帆渡

文明的终结,生命的末世,断壁残垣的废墟成为复杂的死寂森林,停止运转的机械展现出蒸汽朋克时期的困惑。过去消失于终结了的时代,眼前是连思考都不复存在的未知,2名少女继续着她们的旅行。千户与尤莉今天也坐着爱车半履带摩托在废墟中彷徨。这就是幸存者的物语——《少女终末旅行》。

历史的终末:文明大厦的坍塌

人类有别于原始动物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一个词,“抽象”,人类文明发源的伊始就在于抽象观念的诞生。这种抽象最初表现为原始的符号、语言,早期的人类通过这些抽象的工具传递与理解具体的意义。而到了文明成熟期这种抽象更多表现为现代概念,例如宗教信仰,民族,国家,社会,荣誉,历史观念。原始动物仅仅会为具体的事物产生争斗,如交配,领地,食物。只有文明健全的人类才会为了抽象概念而产生集体统一意识,以及将此中抽象具现化,也就是所谓创造。

在《少女终末旅行》第四话中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寺院。我们可以将其宏观定义为宗教信仰,或者精神寄托的具现化。类似宗教偶像崇拜的柱状石人遍布废弃城市的各处,甚至横亘主要道路中央,而所谓寺院也只是简单的宗教元素集合,神像趋于抽象简单化,内部装饰也极显后现代主义的特点。这个寺院,或者说这种宗教信仰完全有别于现代我们所熟知那些详尽设定渊源流长的宗教,更像是战后初期甚至战时人们唯一精神寄托的反映。

在这片废土上,宗教成了人类仅有的抽象意义上的文明延续,即便这种宗教符号的本质都仅仅是从文明断层的虚无中虚构出来的。动画中这个寺院是整片废弃城市夜灯的最明处,从象征意义的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在战后文明废墟坍塌初期,历史的崩溃与未来的无望,导致苟延残喘的人类文明将她最后的生命力寄托于虚无的信仰之上,亦如逐渐冻死的小女孩划开了她最后一根火柴,含着惨淡的微笑俯身于冰寒的钢筋混泥土之下。

值得注意的还有主人公千户的几本日记。游戏《文明Ⅵ》中,“历史记录”这一文明环节出现在“政治哲学”和“戏剧与诗歌”之后,是早期文明成熟后应运而生的必然产物,也标志着文明由此进入了一种清醒的自知与对外认知阶段。动画中的文字处于半消亡阶段,但主人公千户依旧以日记的方式记录着自己旅途中的历史。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仍然算是“历史记录”在幸存者层面的文明延续。不幸地是,其中一本日记不慎掉落篝火,其余的日记或许也逃不过以后燃料短缺时的困境,“历史记录”这一文明意象在末日的寒夜中残烛摇曳。那么随后又是文明的哪个肢体消亡呢,文字,亦或是语言?

如果说人类文明的巨人在战争与核爆中急速而猛烈地轰然倒下,那么留给幸存者的只有巨人肢体骨骼的不断瓦解消融,只有核冬天里漫无边际与绝望的文明崩塌。世界义无反顾地向着死与新生进发,人类文明只能仓惶地止步于黑夜。

超扁平时代的嘲弄与肢解

超扁平风格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艺术家村上隆提出,他也是超扁平艺术运动的创始人。Superflat这个英文词汇为日造词汇,它指日本动漫、艺术创作和平面设计中的二维属性,亦指日本大众文化无深度。战后的日本也经历了一系列改变,即大众文化和社会阶层的“扁平化”。上世纪90年代,村上隆提出日本社会就是“超扁平风格”,并强调将来的社会、风俗、文化、艺术都会变得极度平面。

意义深度的消解在当前ACG亚文化中是一个流行的趋势。这是一种不可逆的伤痛,亦或者是进化。废萌题材的大行其道一方面供养了一批批文化荒漠中嗷嗷待哺的御宅族,另一方面实现了自我深度阉割的ACG作品也符合了现代快节奏背景下的工业化生产体系。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扁平人物”。尽管这一概念受到不同的毁誉,但一直为人们所沿用,而且扩大到小说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扁平人物指“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漫画式人物。他们出现在作品中,只是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简直就是为了某一个固定念头而生活在种种的矛盾冲突之中。在笔者看来当前ACG亚文化着力在塑造这样一批批的扁平人物,从傲娇到呆萌,从毒舌到腹黑,创作者与受众都喜欢以属性将角色一一对应,一一固定,从而更为简单直接粗暴地理解人物,理解故事。

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不具备文学审美意义与深度解读空间,观众无法从故事中把握一个主旨,但仍然被角色的魅力与工业质感的画面效果所吸引。这种故事性的淡化与人物的突出,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从我国明清文学以来,文学故事性就在不断地削弱,转而变成人物才是作品的核心而非故事。到上个世纪初以及中叶时期,日本私小说的兴起与盛行也再一次将“故事性”从文学领域进行了放逐。但可惜的是,如今的ACG亚文化并没有达到现代文学的高度,它仅仅是将故事淡化,将人物扁平化,将作品流水线化。

《终末旅行》在面对这一困境时,选择了将先前超扁平时代的一切加以摧毁并在废墟基础上再架构的形式,重新回顾与反思那个时代。只有废墟才能容忍停滞与思索,只有断裂才能允许无知与追寻,只有残破才能理解珍贵与诉求。

后现代废墟的疏离与游牧

《少女终末旅行》自身具有一种笔者特别喜欢的气质,即“疏离感”,这种疏离指的是“我”与“我”的疏离(主体的自我疏离),“我”与世界的疏离,“我”与历史的疏离,最终指向人类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书写母题——孤独。

村上《挪威的森林》就注重书写这种疏离感,与本文讨论的动画作品类似,其本身也具有相似的悲观而静谧的忧郁气质。疏离感产生于理解的无力,具体表现为自我的无法理解,进而无法理解世界。小说中的疏离感是经由“死亡”意象而产生的,小说的题词也是“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挪》既是死者的安魂曲也是青春的墓志铭。村上春树写“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写到“任何哲理都无法至于死亡所造成的悲哀”,小说主人公渡边最终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并寻求得新的生存方式,自我赋值以新的人生意义,借用村上自己的话来说,“所谓成长恰恰是那么回事。”而废土中的少女作为仅存不多的人类延续以鲜活的生命证明着“存在”,尽管历史文明已经死寂,重建文明这一想法也满是虚无,少女们的自我存在都充满了与外界客体的遥远与陌生,但是疏离的孤独中,她们仍在不断踽踽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女终末旅行》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成长作品。

疏离感很自然便会产生文学意义上的衍生深化与卡夫卡式“陌生化”的书写笔调。“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有过以下言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打破无意识的习惯性,改变日常对待生活的傲慢而无动于衷的目光。”动画集合了两种比较流行的元素,即萌与废土,这两种题材的作品因创作者的不断探索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受众的熟悉化。人们对于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见怪不怪,前者以近些年废萌日漫的大行其道而不作多的赘述,后者更多在游戏、电影领域出现,例如地铁系列,辐射系列。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就在于打破这两种元素的常规化熟悉化,动画将这两种题材实现了有机结合,通过反差异物体感,通过反常化来“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延”,从而达到新奇的审美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品表达虚拟荒诞与自由烂漫相结合的世界,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主题并现,少女的美好与日常的慵懒,在废土背景的永恒死寂下显得格外陌生化。

“陌生化”在《少女终末旅行》动画化之前已有《兽娘动物园》取得了成功的先例,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其“公路片”的表现形式。在罗伯特·M·波西格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中就以“公路文学”的日常形式进行了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动画中两位女主人公简单的日常对话也不难看出各种隐喻,诸如对战争,意义,生命,宗教,信仰,存在的反思与探究。“公路片”形式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观看受众与主角一同经历旅程,共同彷徨迷茫,共同体悟,完成生命体验,最终在路上实现思想的变化。动画刻意保存了萌元素的纯真美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两位少女这一仅剩的乌托邦,因为作品并没有深入或直面这些尖锐的哲学命题,而是在少女的插科打诨,“萌混过关”与日常风笛般的悠扬宁静中,将这些沉重的话题以开放性的方式赠给旅途中的观众。

边缘性,疏离感,意义的再架构,文明废墟之上重塑的游牧这一新生活方式,反乌托邦的残酷与乌托邦的少女刻画,整部作品都充满了隐晦而温柔的,存在主义的仓惶。





参考文献:

1. 《论卡夫卡小说的“陌生化”世界》,吴梅芳,宁德师专学报,2006年

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584498/answer/240831300?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知乎答主 鱼板 的回答。

3. 《人物的类型》,刘为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



本文经由笔者原创,首发于B站专栏,在本人公众号与知乎专栏亦有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Tags: 动画
#1 - 2017-12-23 06:08
(Don't feel. Think.)
写得不错,不过在这个废萌当道的时代里,少终也有不少废萌要素就是了……
#2 - 2017-12-24 11:14
“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不具备文学审美意义与深度解读空间...《终末旅行》在面对这一困境时,选择了将先前超扁平时代的一切加以摧毁并在废墟基础上再架构的形式,重新回顾与反思那个时代。只有废墟才能容忍停滞与思索,只有断裂才能允许无知与追寻,只有残破才能理解珍贵与诉求。”... 矫揉造作,郭敬明文风再临。

“陌生化”在《少女终末旅行》动画化之前已有《兽娘动物园》取得了成功的先例,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其“公路片”的表现形式。”....哈哈哈哈哈哈兽娘动物园有刻意塑造任何“疏离感”?逗号前半段和后半段说的是同一件事?

“边缘性,疏离感,意义的再架构,文明废墟之上重塑的游牧这一新生活方式,反乌托邦的残酷与乌托邦的少女刻画,整部作品都充满了隐晦而温柔的,存在主义的仓惶。”胡言乱语之典范,除了【疏离感】之外,其他任何一个词都和这部动画搭不上八竿子的关系。

要吐了,真的。

关联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