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6 22:23 /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其书中表示,心理学上的“意义疗法”旨在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而他将书名命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表示,生命的意义在人生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是不一样的,生命的意义不可能是固定且唯一的。在此,他提供三种活出”生命意义“的方法——
  ①获得成功(事业等)
  ②找到爱(对物对人均可)
  ③用正确的态度去承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从中得到人性的升华与人格的净化。(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而结合保罗先生的《 When Breath Becomes Air》所想告诉人们的,其实两位作者无一例外想要告诉人们——面对死神和悲剧的苦难,不要只会妥协,也不要逃避现实一般的盲目反抗,而应该去正视、面对死神和悲剧的苦难。
   笔者始终认为,本片就是想以史鉴今,以【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日本的某地,一群人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下顽强的活着】为背景、展现【女孩玲追寻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和其努力生存的过程】,向人们诉说一种面对苦难的态度。至于为什么,我后边会讲。
  笔者从本片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奈——战争的无奈。
  无论立场如何(无论是日本打中国也好,还是中国打日本、美国打日本、苏联打日本也好)战争都是极具讽刺性和无奈性的。
  对于卷入战争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灾难,而对于百姓这又无一例外是天大的悲剧。
  但这又不是本片想要表达的,它想要表达的应该是在例如战争这样不得不遭受的苦难中我们或许什么都做不到,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在这样的悲惨境况中以钢铁般崇高的意志去面对,找到苦难的价值(意义)去面对苦难,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得到自身的升华。
  而大家知道,人们总是需要给自己承受的苦难找到一个意义。
  曾经有一名患者向弗兰克尔说:”我的妻子先我一步走了。我应该先我妻子去的。现在我什么都没有了,我觉得我的生活没有意义,我甚至想过自杀。“
  而弗兰克尔说:”那如果不是你的妻子,而是你先去世了呢?“
  ”啊!那她一定会沉浸在悲伤中,她的生活没有了我也将崩溃,我舍不得让她承受那样的痛苦!“
  病人痊愈了。
  为什么?因为此刻起,他的生命有了意义。于他而言,他承受的苦难在此刻,变为了有意义的。
  他活着,是因为不想看到他死了而妻子留下来的悲惨镜像。
  他活着,是为了妻子不受苦。他承受的苦难,是有意义的。在不可避免的苦难中正确的面对苦难,便可以得到自身的升华。这便是意义疗法。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人们总需要给自己承受的苦难找到一个意义,而承受的痛苦没有了意义,那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同样的,玲也无法面对。玲在听到日本战败时情绪那么激动,是有原因的,希望大家能仔细想想。
  她在战争中失去了右手臂、无法拾起画笔、晴美死亡,自己也觉得愧对晴美母亲。
  而自己家的人也好,丈夫家的人也好,都有伤伤亡亡,身边的人也都被战争折磨的痛不堪言。人要去面对苦难是需要理由的,而这个面对苦难的理由,正是生命的意义。
  此时,知道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她面对苦难的理由呢?只要没有战败投降,自己身边的人和自己承受的所有苦难,就是再令人悲痛欲绝,再怎么没有意义,也至少可以用:“我是我为了战争,为了国家牺牲的”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充当“那个理由(玲只是个孩子,她也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因为老百姓在战争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她们能做的只有用这些借口为降临到自己身上的惨剧找一个能坦然面对的理由)。
  而现在,能面对苦难坚强活下去的理由也消失了——她们承受的一切痛苦,都变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输了,那降临到我身上的苦难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的家乡被战争侵蚀的片甲不留又是为了什么?
  一切都仿佛是利箭一般刺中她的心,而她又无能为力。
  所以她才会喊自己还能战斗,言外之意就是“给我一个承受痛苦的理由!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哦?是不是觉得还是有些不太理解?好,那接下来这段你们肯定可以理解了。之所以重复两遍,是因为这真的很重要。
  很多对本片抱有恶意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好好思考玲的言行背后的意义。
  不要嫌烦,接下来是【重点】了。
  那我再说一遍。
  我们清楚的是,生命的意义绝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对每一个人都不同,而对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也都不同。
  所以尽管在这种战争环境下,每个人生命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玲和别人也是不同的。
  结合本片角色玲的心境来看,此时此刻于玲而言,她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既然要想活出生命的意义的方法之一就在于找到可以坦然面对苦难的理由,那么她面对苦难的理由是什么呢?
  胳膊断了、晴美没了,对不起大姑子、更对不起辛苦照顾她的家人们。好,战争就这么以战败投降结束了,那我周围死掉的人都白死了么?降临在我身上的苦难都是上帝闲得慌故意折磨我?
  其实我觉得,玲是痛恨日本政府的。为什么?
  “你们当时信誓旦旦的说要战斗到最后一刻!这儿不还有人呢吗!至少也有我啊,我还能上啊!“原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吧?
  结合我之前的分析,很容易看出来,这其实是她对日本政府的可恶行径的批判吧?
  ——你们一开始说的到好得很,结果到头来是打了一场除了让自己国家一片废墟、颜面尽失之外,除了让自己的百姓受灾受难之外,什么都没有的仗!(她已经是认为此时已经没有面对苦难的理由了,因为她觉得既然输了,败了,投降了,那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意义的了,死掉的人也是没意义的了。当然,战败后死掉的人就没有意义≠战胜后死掉的人有意义,不要陷入误区)
  你们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没有意义!所以我的手臂也好,晴美也好,我的哥哥也好,我身边的人也好,他们的死,都是因为你们这场败仗而遭受到了人间地狱般的苦难!(所以她才会说”当初你们信誓旦旦的说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云云。想到这里其实你我都应该明白了,她只是认为战争输了就没意义了,而并不是出于所谓”反战败的丑恶嘴脸“)。
  前面说的话是想斥责日本政府的卑劣行径和自讨苦吃的下场,而后面所说的“我还可以战斗!这里还有五个人!”责是斥责过后的恼羞成怒、情绪发泄,因为在这时她已经失去理性了。
  那么,其实我们都应该再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玲还是个孩子。
  而听广播时她身边的都是饱经风霜的成年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成熟度显然没有可比性(其他人都是淡淡的“哦,战争结束了啊”的感觉。用B友Keyn的观点来说,乍一看是麻木,但实际是思想觉悟高的表现)。
  在这样的客观现实下,一个孩子会有这样激动的情绪发泄,更何况这情绪发泄还是事出有因(前文已提到),为什么不能摘下那副有色眼镜去看呢?
  这只是一个孩子在寻找生命意义中的必经之路。
  ①也就是找到意义(玲从一开始就坚强的活着)
  ②失去意义
(我再解释一遍,这样更好理解。
   “害死”了晴美,对那时的她而言,自己废了条手臂竟然都没救下晴美,对自己手臂的惋惜和对没能救下晴美的悔,击垮了坚强的玲,在这时让她面对苦难的理由,就是一个显得冠冕堂皇而又不成熟的借口”至少是为了战争和国家“。
  因为发生于她身上的惨剧毕竟是无法避免的,而在无法避免的悲剧和痛苦中,平头百姓能做的也只有找到一个可以使其面对苦难的理由,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当然,这个生命的意义也只是暂时的,对【现在】的自己而言,之后也是会变化的。)
  ③找到意义(经历过不成熟的情绪发泄后,她发现此时于她而言生命的意义便是——活着,平凡的活着,没有战争,没有担惊受怕的活着。
  那么其实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很多人对玲的看法还是太过于偏激了。
  我们应该考虑到玲的实际情况,结合她的境遇和影片背景去分析,理性的看待。
  有些人忘了,本片本身并没有并没带有什么”立场“和”私货“,只是在客观描写战争背景下平头百姓的生活。
  有些人忽视这一点,总是要试图“看”到什么,牵扯到政治,责难电影被没收姐儿们,怪导演思想不正。而其实真正要责难的也可能只是玲这个角色的【成熟而又不成熟的】思想。
  知道了背后有这样的隐情,那些因为这一段而说本片是【反战败】【卖惨】【三观不正】【政治影射】的人,甚至连反不反战都能撕起来的人,希望你们能进一步思考。
  我认为本片是单纯在记实,而并非夹杂私货。引用B友的话——【正因本电影主创对这场战争没有站在任何立场,并如实的将其反应到影片中,反而容易让观众代入属于自己的解读。】
  引用另一B友的话【我认为这片子不想讨论反战不反战,也没有渲染苦难,只是讲的在没得选的情况下,平凡的人怎么生活下去的故事。以描绘日常为主的整片中,也的确没有太多和战争沾边的镜头。只是那些为数不多的非日常镜头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确实的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残酷,诞生了上面提及的念头。】
  用正确的态度去承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从中得到人性的升华与人格的净化。
  现在,各位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对影片是这样的看法了——
  以史鉴今,以【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日本的某地,一群人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下顽强的活着】为背景,展现【女孩玲追寻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和其努力生存的过程】,向人们诉说一种面对苦难的态度——
  如果还不明白,我稍微讲讲——
  这时看来,为何说是【追寻生命意义】呢?
  因为玲一直在寻找承受苦难的理由。
  而这理由就像风一般时去时来,但也一步步让玲成长。
  也就是为什么是【心路历程】了(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找到意义、失去意义、又找到意义的过程)。
  最终,她找到了承受苦难的意义【谢谢你,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从而开始认为【因为生命的意义是活着,平凡的活着,没有战争,没有担惊受怕的活着。】从此,她开始【努力生存】了。
  悲剧本就是矛盾的——玲在反抗悲惨命运的同时也对这悲惨命运感到无奈,也有过放弃一切的时候。
  生活在战争时期的百姓们无论身处如何立场,都只能在夹缝与矛盾中悲惨的活着。
  面对战争,面对悲剧,他们无法反抗,但又不能一味妥协——能做的,只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态度去面对,找到承受无法避免的苦难的意义,从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本片,就是想以史鉴今,以【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日本的某地,一群人在战争炮火的洗礼下顽强的活着】为背景,展现【女孩玲追寻生命意义的心路历程和其努力生存的过程】,向人们诉说一种面对苦难的态度。
  好了,该讲的都讲完了,我对本片认识(↑)也从头到尾重复了三遍了。
  能看到这里的人,我衷心的对您表示感谢。
                                                     【  完  】
                                                    【 后 记  】
  好了,到了这里,我要抱怨几句了。
  以下是私货,不撕2333
  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确犯下了千古罪行。但因此把仇恨转移到日本所有的人上去我认为是不应该的。与此相关的人的确该死,但与此无关的人呢?平民百姓呢?他们也该死吗?广岛投放的原子弹,蘑菇云升起的一刻也有很多百姓死去,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不能说因为他们是日本人,所以他们就活该被炸死吧?
  ①战争对双方都是深重的灾难。
  ②而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对于像玲、大姑子这样的平民百姓又是天大的悲剧。
  有人说对本片打了一星,并说【有些人认为南京大屠杀死掉的三十万人都不是人,而日本打中国死掉的日本人,日本二战死掉的日本人才是人】
  emmmm.....是不是日本人连拍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成罪了?屁股决定脑袋。
Tags: 动画
#1 - 2017-6-6 23:34
我看过后也是这样的感受:这部电影是在表达着人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对我来说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这部电影细水长流的叙事我在不少电影里看过,但头一回看到把这种叙事方法安排在战争背景下的,这样的组合反而让我感到了更强的由平淡生活产生的幸福感。
#1-1 - 2017-6-7 21:58
魔女旺旺仔
山水青 说: “面对战争,面对悲剧,他们无法反抗,但又不能一味妥协”
就是这种对于苦难无法反抗又不能一味妥协的感觉。这种感觉事实上是很微妙的,但这部电影又把它传达出来了,很了不起!
啊,又要去看一遍了XD
其实知道相当一些人对这片抱有偏见的时候心是拔凉拔凉的。但实际去翻翻看评论的话,会发现可以像你我一样理性思考的人也不算少。这也令人欣慰的一点吧。
#2 - 2017-6-9 01:57
(君に出会えてよかった)
我那的回复就写这好了,顺道再说点别的。
对于缺的台词,导演编剧必须有责任。一句话少一个字之后的意思都可能谬之千里何况是那个转折的核心?大是大非来不得半点模糊。举个例子来说:a对b实施抢劫并且意欲于得手后灭口,b出于正当防卫把a打成了高位截瘫。俩人到警局录口供,而其作为证据的时候却只剩下b把a打了的结果是什么?正当防卫变成了故意伤害。
至于把锅甩给审核之类的政治因素,那这不就是明摆着说片子本身就是或者至少存在政治不正确。

下面加点私货,关于你文章最后的抱怨的。咱也先提出两点:1、日本对中美等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不义战,中国及盟军对日作战为义战。 2、不义战之中的引起的伤亡人员必然是受害者,义战则不必然。

第一点无需赘述,至于第二点,日本百姓或许可以被贴上受害者的标签,这是出于人道主义,但是他们之中很多人也必须被贴上受惩罚者这样的标签。至于为什么,还是要举一些例子:长门号是小学生捐款所造(建造地吴海军工厂);日本妇女参与加工武器,接受准军事训练,成立妇人国防会;师范科学生加入铁血勤皇队(参与冲绳岛战役),姬百合队等,军事化组织;角落这个电影里也有玲等人为军队编鞋这样的场景。上面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所谓的“日本百姓”很大一部分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进了战争,他们的手上都染了血,并不无辜,他们的不幸是因为给受侵略国人民带来不幸这个因,而承受其带来的果。从这一点上讲,我是无法认同把广岛(歼灭有抵抗敌人迫使其投降结束战争)和南京(屠杀无抵抗被占领区住民)的遇难者相提并论的。

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美好的,所以日本这样一个曾经给众多国家带来不幸的人民才更需要用反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诚然,东京审判没有纽伦堡审判进行的彻底,但是它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应成为淡化加害而强调被害的理由,角落这样一部作品虽然不能扛起反思和平的领旗,起码可以启发人们珍惜和平,而不应成为反战败主义的垫脚石。
#2-1 - 2017-6-9 19:31
魔女旺旺仔
后来又结合你说的仔细想了想,缺的台词还真是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看来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另外,现在我认为,本片除了一个地方以外,是以绝对客观的视角来讲故事,没有夹杂任何私货和民族主义的——而遗憾的是,这个地方就是玲一气之下说出的话。事实上,这之中有一个很明显的我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玲的思维是:“我们发动战争→输了→我和我的亲人也都该伤伤该死死,你丫打输了不是白死那么多人了么?→日本政府你XXX的艹。虽然结果都是在斥责日本政府,但实际上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而就是这种不彻底的“反战”思维,是”因为我们输了,所以我才斥责日本政府,所以我才不满“,那么如果日本打赢了,恐怕玲也不会说什么了吧。这才使得本片有那么大的争议。真正彻底的反战思想应该是”我们发动了不义战,对不起,虽然我们也很惨,但是我们先动的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也是没办法的“。当然,我不认为本片是反战败。我认为只是一个不彻底的”反战“,因为玲还是去斥责了政府的,只是那个动机不彻底而已。
唉,说说这每个国家的立场也都不一样,他们认为对的好的事,我们认为不一定对,中日问题永远都谈不清,永远没个安宁的日子。
#2-2 - 2017-6-9 22:17
Keyn
白色鱼 说: 后来又结合你说的仔细想了想,缺的台词还真是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看来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另外,现在我认为,本片除了一个地方以外,是以绝对客观的视角来讲故事,没有夹杂任何私货和民族主义的——而遗憾的是,这...
这次算是达成共识了√
#3 - 2018-8-19 17:29
说的很好了。